彰化市福山社區是烘爐的故鄉,早期台灣7成烘爐都由這裡供應。記者林敬家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彰化市福山里是烘爐的故鄉,在沒有瓦斯的年代,百姓煮飯、煮中藥、圍爐及婚喪喜慶時都仰賴烘爐,50年代這裡供應全台7成的烘爐,如今瓦斯普及,5年多前最後一家業者停止生產,留下的生財工具及影像最近在社區展出。福山里舊名「山仔腳」,823砲戰事件後,金門、廈門居民來到彰化定居,大多落腳在福山社區,光復後務農的居民有些開始生產烘爐,福山社區理事長鄭漢隆也是烘爐產業養大的孩子,他說,40年代到50年代當地約有10多家烘爐業者,奠定福安里的經濟繁榮。以往除夕夜全家圍爐,老一輩總在桌下放置火光熊熊的烘爐,希望全家興旺,新的一年能錢財源源而來,隨著時代變遷,傳統習俗逐漸消逝,烘爐使用的機會越來越少。71歲賴松業從16歲開始做烘爐,家中4個兄弟一起經營,他說,烘爐用田土和稻穀加水攪拌,利用外模具製作成粗胚,日曬、乾燥約5天後才初步完成,有的則在外層加上馬口鐵固定,「最怕半夜下雨,搶收不及作業全白費。」83歲董清泉做烘爐20多年,最早取用桃園製作陶瓷的土質,具韌性和黏性,後來改用社區附近的田土,因利潤低5年前不再生產,當初製作烘爐的工具已荒廢,送去資源回收,兒子覺得不捨趕緊將物品取回保留,最近他提供大小尺寸烘爐和工具在地方信仰中心玉皇宮展出,希望讓居民一起回味當年。製作烘爐需經過日曬、乾燥完成。記者林敬家/翻攝 分享 facebook 小型烘爐常用在過年圍爐。記者林敬家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彰化市民賴松業(中)、董清泉(左一)等人過去從事烘爐產業。記者林敬家/攝影 分享 facebook
32324C1EDF97076B